“我爷爷今天烤制一个蛋糕坯焦了,没办法挽救,就扔到了楼上的脑子里。就在网上说出脑子不正常的话语。一个对孩子施暴的罪犯,还有人权?!别让我在街上看见你。”
“红脖子读书少,所以根本不知道是人权,脑子里只有啤酒和农庄,我还有蛋糕。联邦宪法属于公民的权利,保护人权就是保护私权的一种。为什么总有人不明白?这个作家顾陆,思维显然是保留着东方大国的落后野蛮思维。”
等等争议。
其实能看洛杉矶时报的,从阶级上来说,红脖子是比较少的。倒不是什么刻板印象,因为红脖子更关心切实利益,如医保要不要多给钱,如联邦能不能给进口农产品增加关税。
所以他们一般看《今日美国》和《芝加哥论坛报》。前者是明星和体育的相关新闻还有漫画,用来休息娱乐。后者地方新闻较多,能看到切实新闻。
不过真相如何不重要了,反方扣红脖子帽子,支持方给扣脑子坏掉的自由派(白左这词汇是中文互联网发明的),就互相打标签。
以上的争论能在推特、脸书等渠道成为小爆点,除开前面肖申克的遗产,还有既得利益者的推波助澜。不错,正是《洛杉矶时报》。
也是吸引了不少吃瓜群众。
“还有很多电话吗?”
洛杉矶时报编辑部的负责人放大镜主编,询问办公室秘书,他说话时放下了眼镜。
办秘书是拉丁语女性,她回应,“没有。”
又意识到这样的回应,似乎就代表没之前热度高,她补充回应,“可能读者们都忙着在互联网上争吵。”
“我知道,《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他巅峰之作,恐怕他自己也不可能跨越……”放大镜主编说。
放大镜主编话说到一半,自己就僵住,他思索着要不要接着连载华夏作家的作品。
问问温顿先生——放大镜主编,否定掉这想法,温顿只是时镜集团的董事,管理权并不大。
前面说过,报纸上连载吸引读者的时代过去了,若保持《白熊》的质量节奏,搞个专栏没毛病。
“还是发送一个邀请。”放大镜主编对办秘书说。
秘书也较为懂事,知道这邀请是对华夏作家顾陆。确定主编没其他事情后,秘书就不引人注意的退出领导办公室。
放大镜主编戴上老花镜,他电脑的页面上依旧是自由派大战红脖子,瞧见后面眉头紧锁。
拖动鼠标,主编的怒气值飙升,良久之后取下眼镜,喝一口红茶,好像是要用茶水平复情绪。
为什么呢?可不是他良心好,瞧见自己人骂战升级而感到国家未来灰暗。
而是“这群狗屎,为什么对骂不添加上《白熊》和洛杉矶时报这两个关键词?!”
这样骂仗发展不就剥离宣传的初衷了吗?
有对比才有差距,放大镜主编感觉到自身和温顿的差距。
他真的很擅长吸引人的眼球,放大镜主编感慨,温顿·亚科里上次搞的热度,报纸从头吃到尾。
很快哦,啪的一下,秘书联系到海外代理人姚小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