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盗版满天飞的年代,一本正版印刷精美的植物百科全书,可以说让他眼前一亮。
可惜他没什么医学天赋,而且那时候识字不多,读起来很费劲。
看图倒是看得很过瘾。
因为上面描述的中草药,其实很多路边随处可见,只是跟江北这边的叫法不太一样。
诚然,用今天的眼光来看,《本草纲目》存在许多错误,但仍具备一定学习参考意义。
中药药理具体怎么学,还是像之前学其他科目那样,按照人家中药药理学专业培养方案来。
“有现成的通天大道,为什么不跟着走?”
像中药鉴定学、临床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等书籍,都需要看。
总不能学某些垃圾凉茶铺,大补汤里放伟哥吧?
他感兴趣的、要吃的是药膳,不是纯药物。
中药药理发展到今天,在国家的推动下,已经在血清药理学方法学,单味药药理,有效部位、有效单体药理,复方药理等多方面取得重大研究突破。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复方药理学。
像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等,都已经已经研究出这些传统方剂的原理跟最合适配比,陈景乐完全可以照抄作业。
“为什么要研究药理?”
一开始陈景乐也不懂,后来才恍然。
我们知道这种药能有这个作用,我们也知道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但我们不确定对这个病起作用的,是不是就真是这个成分。还是说需要其他成分从中起到催化作用。
这就是药理。
像西药某些胶囊类药品,就不能直接在口腔里咬破,必须送到肠道中溶解,才能更好地消化吸收,发挥作用。
又比如常见的烤甘蔗,冬天可以清热润肺止咳化痰,而甘蔗的主要成分无疑是蔗糖,再就是维生素C、维生素B2等。那我们可不可以直接吃这些东西呢?单独吃的话能不能起到同样作用呢?
这都体现了中药药理研究发展的必要性。
著名的三氧化二砷(砒霜)治疗癌症疗法,就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专家张亭栋教授,在偏方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并确定了药理治疗的正确性后发明出来的。
如果仅仅是制作药膳,不需要太深入的药理研究,只要懂七情配伍就行。
知道功效类似的药物间该如何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
又知道某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黄芪为主,茯苓为辅,可治脾虚水肿。
人们常说的柿子跟牛奶不能一起吃,也在配伍范围。
七情配伍是中药的特点和优势,是化学合成药物没法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