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不是一回事。
事实上他这篇论文,确实引发了《青年社会研究》编委会内部大讨论。
有人觉得论文作者身份太低,不宜录用,否则后面类似的稿件越来越多,审稿难度会加大。还会让一些专家学者觉得他们这个刊格调太低,以后不会再投。
有的人则认为,文章质量摆在那里,如果只看作者身份职称,那干脆以后录用稿件,都只看论文作者身份好了。
就这样吵吵闹闹,最后闹到主任那里去。
主任看过之后,当即拍板:“予以录用!”
并作出批示:“真正的学术创新,往往萌芽于现有评价框架之外,京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旗帜,理应为那些‘离经而不叛道’的创新火种提供燎原之机。”
此事才尘埃落定。
不过京大《青年社会研究》刊录用了一个非在读本科生的论文一事,终究是在圈内传开了。
有人叫好,有人嘲笑。
叫好的人佩服京大的魄力,嘲笑的人则觉得京大是越混越回去。
然而随着杂志编委会主任那句批示传开后,就没人敢再嘲笑了。
人家确实是顶着巨大压力录用这篇论文的。
能做到这个份上,着实用行动体现了京大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
其他学术期刊,哪个敢开此先河?
没有!
但人家京大就敢!
人家就愿意为一个本科生破格刊载论文!
明明白白告诉世人,只要你的质量过关,学历背景什么的,都不是问题!
这是一种千金买马骨行为,尽管以京大的名头,根本不需要这样做,可人家依旧做了。
作为当事人,同时是最大收益者的陈景乐,在经过这次事件后,终于有一篇拿得出手的正式学术论文,虽然只是C扩。不过有这篇论文在手,他以后想要再投稿过稿,就容易很多。
至少不再是一无所有。
从1到2,比从0到1容易得多。
不说其他,就他现有的素材库,可是积攒了不少随笔的,想要再凑出一篇核心期刊级论文来,并非难事。
等正式刊载后,他就可以开始第二次投稿了。
至于要不要继续投《青年社会研究》,到时再做决定。
……
就这样,两天时间很快过去。
期中考这种规模的考试,答案批改加出成绩,不会拖太久。
第二天下午刚考完,第一天上午考的科目,成绩就出来了。
先发下来的是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