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如果,将林山换一个人,警方却又能反应过来了。
为什么?
一个很难改变的思维问题。
什么思维?
惯性思维!
曾经有一个推理作家,曾发表过一次作品,名称为【点与线】,很经典。
其中的案件故事暂且不提,单单说所谓的惯性思维。
人在看到两个点的时候,你的思维,会下意识联想出一根链接两个点的线。
就像,看到轮椅,会想到残疾人。
手术刀,会联想到手术室的病人。
看到白大褂,会想到医院里的医生。
这就是点与线,在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会控制不住的联想其余物品并将其联系在一起!
但其实,坐轮椅的不只是残疾人,可能是买了电动轮椅,懒得走去教室,用来代步的大学生。
手术刀不只是做手术,也可以割肉。
白大褂不只是医生,它可以是屠夫的围裙,也可能是一个潮流穿搭。
“狗链,十岁孩子外貌,体表外伤,被捆绑丢在车后备箱。”
“癫狂,手持人质,威胁警方,成年人。”
徐嚯的声音继续响起,大量的信息被解剖成独特的信息点。
“这些信息,短时间阅读,脑子里便会下意识将其串联。”
如何欺骗一个陌生人?
给予他一个焦灼,急迫的信息。
再压缩他的时间,不给予思考的能力!
只要人不思考,不动脑子,那欺骗他很容易,简简单单便能让人被信息推着走。
李建业便是如此。
案发现场刚进去,还没来得及做点什么,凶手便险些逃脱。
刚要去追,受害者却快要死了,随即又要追,但又找到了林山,没来得及观察现场呢,张茹便被抓捕,他们也归队。
期间没有能动脑子的时间。
而只要不动脑,这些信息。会被人下意识串联起来,无形之中对其充满信任。
“嗯,可以说是一种催眠。”
徐嚯点了点头,给予对方一个评价,想了想,又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