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着,我越反对你,陛下对你就越是放心,你接任中书省左丞相的可能性就越大,你懂吗?”李善长开口道。
朱元璋强渡长江,攻克太平,直指南京,就是他与李善长一同谋略并取得成功的。在朱元璋眼中,李善长是辅佐朝政的得力助手,建国后拜为左丞相。
可以说,李善长就是朱元璋的在世萧何。
胡惟庸知道自己的心思瞒不过李善长,无论是隐瞒还是假装谦逊在这个时候都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如此,还不如像现在这般直接坦露。
治理国家能力压过他李善长和刘伯温。
按他的话讲,就是如履薄冰,只可惜即便如此,仍旧没能成功走到对岸。
“学生知道了。”
大明建国后,李善长也是干了一系列的事情,朱元璋即位后的种种事宜基本上都是由李善长来处理。
如果文武两方面,杨宪只是在其中一样上做到顶点,那么这个相国之位,胡惟庸是无论如何都争不过他。
“恩相,那我接下来这段时间该怎么做?”胡惟庸开口问道。
“恩相退下来后,陛下真的会选我,而不选杨宪吗?”虽然李善长这么说了,可胡惟庸心里还是有些担心。
而且为人几乎没有缺点。
带兵打仗能力不输徐达。
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胡惟庸赌对。
都说人老成精,一点都不假。
对于一个文官来说,没有显赫的军功在身,却能做到这一步,就可以看出李善长当初对于朱元璋是有多么重要了。
“要不了多久,陛下就会动我了。”
先是将元朝的弊政剔除,制定了盐法、茶法、钱法、渔法等,帮助朱元璋恢复和重建社会经济秩序,为大明经济好转做出了巨大贡献。
胡惟庸抬起头,直视着李善长,身上再没有丝毫忐忑与惶恐,直接开口道:“我!胡惟庸,舍我其谁。”
各种奇思妙想,新奇发明更是前所未有。
“不如杨宪不丢脸,不仅你不如他,我也不如他。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杨宪是绝无可能坐上中书省左丞相这个位置的。”李善长伸手摸了摸胡须,开口笑道。
“从这一刻开始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慢慢疏远我就行。”李善长开口道。
还不等胡惟庸反应。
李善长便是喊来府内的管家,将胡惟庸给“轰”了出去。
而这一幕,恰好被隐藏在韩国公府外的锦衣卫看到。
李善长的政治嗅觉很敏锐,他预想中的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
经过之前的胥吏改革事件后,朱元璋知道是时候,该动士大夫手中的权力,让他们知道这不是怂宋,这是在大明,咱给的他们才能要,咱不给谁伸手,就砍谁的手。
老话讲,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
<divclass="contentadv">这李善长便是如今整个文官体系的七寸,是他们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