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用兵之道在于正奇相合,赵安便是一支奇兵,来不断针对对手的组织与后勤。
看着赵安顺利整合整个渤海郡的百姓,这让刘泰明白,也许这支奇兵不仅仅是能够用在战术上,更是能够上升到战略上。
通过民族觉醒,去不断的加深基层百姓对自己的认可,而自己更是能够通过退役将士来训练基层百姓,再让军史来记录事务,从而强化对基层的控制。
同时通过均田令与府兵制,则是能够至少让百姓们在基层形成一定程度的抵抗力。
不说让他们对抗士族,但至少能对士族官僚体系形成一定程度的牵制作用。
当然这种模式在对外防御战上,能发挥出的作用相当出色。
最重要得是,这种模式别人就算是想要去学,也很难学。
因为这个模式的根基倒不是什么管理的手段与制度,而是一个能够凝聚所有人共同梦想的信念,那就是复兴大汉这这个统一的信念。
毕竟说到底大汉不是因为衰弱腐朽,被百姓们唾弃而灭亡的。
要知道,当时的灵帝时代已经爆发了黄巾起义,正常的王朝遇到这个情况,要么直接崩溃,要么平息这场战争,让人口和土地通过平息战争得到释放。
接下来皇帝开始针对性缝缝补补,混个一两百年国家才会灭亡,这才是正常的。
比如说唐朝,虽然他最终灭亡是朱温灭的,但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就已经死了。
只不过,因为安史之乱腾出足够的土地与人口,让后人能在旧有制度上腾挪,慢慢给大唐制度钉钉子,然后按照正常节奏入土而已。
而大汉也一样,皇甫嵩平定了黄巾之乱,虽然说起来有些残忍,但实际上的确是给大汉腾出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理论上来说,大汉靠平息黄巾之乱续命个一两百年,再腐朽老去是完全没任何问题的。
但偏偏董卓乱政,曹魏篡汉,让大汉直接壮年暴毙。
这就会让人本能的去思索着当初大汉强壮之时的美好,而不会去想,如果大汉继续过个一两百年,是不是也是成为了现在的司马氏这样,任由异族在华夏的土地上驰骋。
所以刘泰高举大汉旗帜,这旗帜在世家豪族的眼中完全没有切实的利益重要。
但对底层百姓来说是不一样的,他们是切身受到了异族的危害。
当军史们高举着大汉旗帜进入到那些封闭的北方村子时,他们自然会团聚在大汉旗帜下。
刘泰便让郗鉴默默的记录了一笔,现在还用不上,但等到自己反攻王浚的区域时,高举大汉民族主义的旗帜,高喊“驱除鲜卑,恢复大汉”的口号,是不是能让自己更进一步的取得幽州百姓的支持?
刘泰不知道,但先让郗鉴记录下来总没有错的。
郗鉴听着刘泰略带着发散性思维的命令,却也不由感叹,刘泰目光的长远。
明明这时候祁弘率领着五万军队进攻南皮城,王桑都还在前线辛苦抵挡,但在接到赵安的战报后便不在有任何担心,相反居然已经在想反攻幽州的事情了。
这让郗鉴忍不住对刘泰发问,“刺史,您就不担心祁弘攻破南皮城吗?”
“鲜卑骑兵的退去,宣布这场在基层的拼杀是我们取得了胜利。
祁弘虽然是良将,但他的眼界到底没看到这一点,否则如果换了是我,是绝对不会让鲜卑骑兵就这样退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