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养蚕缫丝其实是一个非常‘残忍’的过程。
它需要将‘上山’的蚕宝宝放到水中去煮,杀死其中来不及破茧的蚕,因为养蚕就是为了蚕茧,绝不可能等蚕‘破茧成蝶’,破坏蚕茧的品质——蚕茧就是蚕丝,还需要专门的人将其缫丝,方便纺织用。
养蚕是春夏两季的事情,秋冬没有桑叶,自然也就养不了蚕——其实也可以在喂桑叶之余,喂一些杂树叶子(当然,也不是什么杂树叶子都可以)。但这样的话,一来一些选育特化过的蚕宝宝可能不愿意吃。二来,就算蚕宝宝愿意吃,也会影响蚕丝的质量。所以能喂桑叶肯定还是喂桑叶的,除非不想要蚕丝了。
这些都很好理解,但这样问题就来了。古代那些纺织作坊,难道秋冬就歇业了,机器放在那儿不管,织工们也放她们回去,等到来年养蚕缫丝了再来?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或者是趁着春夏时大量取茧,等到过了季节,再用之前得到的蚕茧缫丝织绸?
这听起来是个很好的解决方法,但实际过程中就会发现行不通。各地的桑蚕吐丝结茧就集中在那几天,而结茧之后需要有经验的蚕娘照看,想要得到优质的蚕丝,取茧的时间卡的是很死的!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
而就算不要最优质的蚕丝,只求得到普通的蚕丝,也有时间限制。几天之后蚕宝宝就要‘变成蝴蝶飞走了’!到时蚕茧就彻底不能用了。
所以摘蚕茧注定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工作,养蚕太多的结果往往是短时间之内,根本无法完成取茧的工作——养蚕基本都是一家一户经营,就算辛苦一些,可以多养些蚕宝宝。取茧的时候也不是辛苦一些就来得及的了,实在是一个人多生出一双手都取不完!
雇人也是不可能雇人的,凡是会养蚕的地区,基本上就家家户户养蚕了。取茧最忙的时候,一家忙就是家家忙,到哪里去雇熟手?这个活儿也不是不懂行的人随便做的。
这有点儿类似于大家都知道经济作物,比如说染色用的红花靛青很值钱,但谁也无法将自家的地全种上这些经济作物。除了一些经济作物本身不适合连续耕种,十分耗费水肥外,最重要的就是经济作物在几个关键期需要大量人手!
相比起来,粮食作物的耕种要‘粗放’的多!
所以,历史上为了解决摘蚕茧时间有限,但一年到头都对蚕丝有需求这一矛盾,一般都选择延长蚕茧的保存时间。
在这一点上,华夏古代很早就有一番尝试了,汉代时采用的是阴摊和暴晒两种办法,这两种办法延长保存的时间有限,可能就是多几天而已,同时对蚕丝品质的损害却很大。在历史上使用这两种办法,纯粹是不得已!
但即使是这样,还是用了。由此可见,丝织业对保存蚕茧有着怎样的需求!
技术在进步,之后南北朝时期流行的是盐腌法。一般是以盐腌蚕茧,密封瓮藏于地下。蚕蛹死在了蚕茧中,同时又不会污染蚕茧,而且还保证了蚕茧始终如新,使用的时候和鲜蚕茧没有什么两样。
不过盐腌法的缺点也很多,操作繁琐、失败之后损失很大、成本高十斤蚕茧要二两盐,看着不多,实际上积少成多就是一个大数字了。事实上,在华夏后来的一些封建王朝,确实出现了专门的‘茧盐’。
是朝廷为了官方的纺织机构保存蚕茧,专门向盐场征收的盐!
盐腌法相比原始的阴摊、暴晒进步了很多,但本身的缺陷依旧非常明显,所以再后来盐腌法就被蒸茧法取代了。蒸茧法也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细节很多,不过最主体的工艺确实是是顾名思义,在一个‘蒸’字。利用蒸法将蚕杀死,然后再进行干燥处理、保存。
至于说烘茧法,只比蒸茧法晚一点儿,很长时间和蒸茧法并存,但相对来说更先进(古代信息传播很慢,先进的生产方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推广到全国。如果还有一些人特意保密,以做家传手艺,这个过程会更加漫长)。
烘茧法相比蒸茧法更不需要在意天气,蒸茧法要求蒸过之后必须干燥处理,而这是很考验天时的,而烘茧法就不用干燥了(‘烘茧’本身就是一种干燥)。
直到养蚕缫丝进入到工业时代,烘茧法才被取代,但在一些家庭式的生产中依旧非常常见——而且烘茧法也不是被取代了,因为工业时代这一道工序的本质还是烘茧,只不过烘茧由烘茧灶变成了更好用、更有效率的机器而已。
有了烘茧法,就可以让人可着劲儿养蚕了!到时候不用担心处理不及。而且鲜蚕茧经由烘茧灶变成可储存的状态并不需要多少人手,成本也不高。
这样一来,就可以春夏两季养大量的蚕,蚕的多少只看桑叶等‘饲料’能提供多少。到时候,烘茧处理完毕的蚕茧可以在比较富裕的时间里慢慢缫丝,然后纺成纱线,供丝织工坊一年到头使用。这说起来是能极大提高生产的!
至于说此时的近东地区,还有罗兰西有没有烘茧法,或者类似的技术,那肯定是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