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否会被质疑,对于傅调而言其实是不怎么在乎的。
他在这边表现出如此轻松的状态,其实便已经是演出的开始。
唐璜的回忆,可是回忆啊,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练习曲或者乐曲。
而回忆必然是在一个放松的状态下才会产生,绝对不会在特别紧绷的状态下表现出来。
当然!
这些只是外在!
说到底,音乐永远就要用音乐去表达,而不是看演奏者的外在。
就比如郎良月,他在演奏的时候经常会做一些很夸张的动作,就有人因为这一点而去讨厌他,但是那些讨厌他的人究竟有没有认认真真的听过他的演奏呢?就算他的动作再怎么大,再怎么让人反感,他手下所弹出来的音乐却没有因为动作大而变形,依旧是那么的完美。
所以,傅调只是让自己的状态陷入音乐之前,让自己能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而并非游离于音乐之外。
在如此情景之下,众人的呼吸声甚至都不由的变得小声了一些。
而傅调也在这时将自己的双手微微抬起,平放于钢琴键盘之上,大脑中快速的走过一遍这一首超难的钢琴改编曲《唐璜的回忆》。
《唐璜的回忆》(réminiscencesdedonjuan)改编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凡尼》(dongiovanni,全名ildissolutopunito,ossiaildongiovanni),和正版的歌剧不同,这一首作品的改编其实是这一首名为《唐·乔凡尼》作品的倒叙,也无愧于这一个回忆的名字。
这一个作品的简单概述一下,便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故事,唐璜诱惑了一位贵族少女,谋杀了她的父亲。
后来唐璜在一片墓地时偶遇了贵族少女父亲的塑像,唐璜邀请他共进晚餐,塑像欣然接受,而这却是唐璜本人最后的晚餐,幽灵请求与唐璜握手,当唐璜伸臂的时候,他就被拖至地狱。
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就是一个父亲给自己还有女儿的复仇,而在欧洲那边传统的文学作品里面有很多个结局,就比如说唐璜愿意忏悔进入了地狱,唐璜不愿意忏悔进入了地狱,还有一个唐璜拜入某个西方教派得到了救赎。
最后那个暂且不讨论,纯粹的洗脑,正常版本下的唐璜全部进入了地狱,所以这一首《唐璜的回忆》便从最后结尾时候的地狱开始。
第一部分:庄板,d小调,44拍。旋律源自歌剧第二幕:幽灵警告唐璜以及终曲:幽灵现身晚宴,拖唐璜下地狱。第一部分沉郁顿挫,减七和弦和半音阶的大量使用,凸显阴暗沉痛的气氛,将亡灵的那一股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部分:小行板,a大调,24拍与68拍。旋律源自第一幕唐璜和恋人的二重唱,主旋律完全承袭歌剧,但是加入了华彩和两段变奏,使古典主义的旋律在浪漫主义的手法下有了新的内容。第一变奏以六连音为主,相当华丽;第二变奏更强调对位法,且后期半音阶再度大量出现,暗示幽灵的威胁从未消失。
第三部分:急版,降b大调,24拍。旋律源自第一幕唐璜的咏叹调(“finchhandalvino“),也叫做“香槟之歌”。
第三部分存在两个对立的主题:代表幽灵的阴沉降e小调和代表唐璜的欢快明亮的降b大调,两者相互交织,共反复三次,和声也愈加华丽。
最终,唐璜的旋律占据了上风,全曲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纵观全曲,在某种程度上是歌剧的倒叙,这也正对应着这一部作品的标题,唐璜的回忆。
所以……
傅调在心中快速的过了一下这一首作品的梗概后,将眼睛闭起,情绪逐渐激荡,让自己的心境更符合当时坐在台下观众的心境,然后由观众的心境去观看这一部《唐·乔凡尼》,去回忆着舞台上的一幕一幕。
背叛,恋爱,地狱,信仰……
他在当时学习这一首作品的时候,被自己的老师克劳斯可是专门要求去看过唐璜这个戏剧。
虽然是他们学校里自己人演奏的,但是人专业水平完全不逊色于那些乐团的歌手。
所以,傅调完全可以将自己代入当时的李斯特,思考那个时候,李斯特回到家中,一个人坐在火炉旁,会想起当时剧团演出《唐璜》的时候,一切究竟是如何。
所有的情绪都在他的心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