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千川的脚步很慢,一步跨出去,等落地已经说了好几句。
百官莫名其妙的看着听着,揣摩杜千川的用意。
“直至永泰十九年,我大庆在雍州的官员缺额数目、时长,为三十省之最!”
“而后四月,漫天飞蝗!”
百官渐渐蹙起眉头。
他们能听出来杜千川的话外之音……意思就是天灾降临跟官员缺额有关呗?
这可能么?
“文昌四十二年,并州旱灾。”
“文昌四十三年,滨州武隆府知府,叛逃太平道,致使知府一职,空置近一年之久。”
“文昌四十七年,滨州都指挥使,受心魔反噬而死……”
“文昌四十九年……”
“文昌五十一年……”
“……”
“永泰八年,滨州海沸!”
百官的眼神开始惊异。
而杜千川还在继续。
“文昌十七年,云州水患。”
“文昌十八年……文昌四十二年,并州旱灾!”
“景盛三十六年,衮州地动。”
“景盛三十七年……文昌十七年,云州水患!”
“……”
一次又一次的天灾,一次又一次的官员缺额最大。
杜千川每列举一个案例,百官的眸光就越亮一分。
哪怕是贪官、恶官,此时也都在想一个问题。
如果天灾降临之地可以预判,岂非以后就可以提前预防,让损失降到最低?
这么想着,百官看杜千川的目光带上了羡慕嫉妒。
当真好运道啊。
如果这个发现能被证实的话,青史留名、高官厚禄,一样都少不了,堪称名利双收!
可惜,杜千川话锋突然一转,将之前列举的例子,又倒过来说了一遍。
只不过这次,没了官员缺额的信息,却多了各地储粮的数目,和人口变化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