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物产丰饶,若是能收购村民们剩余的山珍野味,组建商队,运往长安,或者各州府。
能帮助村民们富起来。
村民们富起来,县城自然就繁荣昌盛。
衙门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收取商税。
在收取山货的时候,就跟村民们普及,税多少。
她一直觉得,要发展农业,又收取沉重的田亩税,是不合理的。
李大人认为,粮食,乃国之根本。
不收田亩税,人丁税,打仗时,士兵们的粮草从何而来?
朝廷上下的俸禄又从何而来?
李素素说,“正好岭南政策混乱,朝廷放任县令自治,不如就在石城县,尝试以商税盘活整个县城。”
李大人自无不可。
反正他是没那个本事,能从县里百姓的手中,把田亩税收上来。
岭南自大祈之前,乃无主之地。
压根没有缴纳田亩税的习惯。
村民们彪悍的表示,我家自个儿种的粮食,朝廷啥力气没出,凭什么上交一部分给朝廷?
岭南一应的土地,乃是他们的祖祖辈辈,一代代开荒出来。
当今圣上眼馋这片土地,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在岭南建城立县。
换了一波又一波的县令。
勉强在这片土地扎下根来。
也只能做到,与这片土地的势力和平共处,互通有无。
要同化一片土地,非一代之功。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李素素迎来了她十五岁的生辰。
古人并不是每一年都过生辰。
只有比较重要的年岁,如女子十五岁及笄,男子二十岁弱冠,才会举办宴会。
早在李彦到达石城县的时候,李素素就收到主母王氏的信,催她回去老家。
务必在生辰前赶回去,她在老家给她举办及笄礼。
李素素回信婉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