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镇的人潮仿佛被什么圣物吸引,纷纷涌向五井村,只为瞻仰那块象征着无上荣光的举人牌匾。
这盛况比当初林家豆腐坊开业时还要轰动十倍,整个五井村沐浴在一种前所未有的、令人晕眩的风光里。
而当这热闹的顶点,陈行宁与林暖夫妇的车驾缓缓驶入村口时,这份沸腾终于达到了极致。
村民们夹道欢呼,孩童追逐嬉笑,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里弥漫着硝烟与喜庆的气息,五井村仿佛过年一般。
归家后的小院,门槛几乎要被踏平。
形形色色的人怀着各种心思登门拜访。有如同村学的周先生和方骋大哥这般情谊深厚、推辞不得的故交,他们带来的是真诚的祝贺与欣慰。
也有更多是些往日里八竿子打不着、此刻却热络无比的乡绅富户,带着精心准备的贺礼,堆着满脸笑容,只为在年轻的举人老爷和新晋的举人娘子面前混个脸熟,攀上一丝若有若无的交情。
陈行宁与林暖耐着性子一一接待,笑容得体,言辞有度,既不失礼数,也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一番浅浅的寒暄,算是给这些新面孔都打上了一个照面。
待应酬的浪潮稍歇,林暖便着手落实她心中挂念之事。
她将给予五井村村学的助学补助,从之前的数目大幅提升至每年十两纹银,她交到村长成云叔和王家族长王全伯手中。
“成云叔,全伯,”林暖语气恳切,“烦请二位费心督促。凡我五井村中,年满五岁至十岁的孩童,无论男女,无论家境贫富,务必每日入学。读书识字,明理晓事,纵使将来天资所限,能多识几个字,多懂几分道理,多学一些技能,便也多一条谋生的出路,多一分立世的底气,这钱,务必用在实处。”
成云叔和王全伯捧着银子,感受着那份分量,眼中满是激动与责任感,连声应下,拍着胸脯保证定不负所托。
陈行宁也践行着自己的承诺,他换上一身素净儒雅的青衫,回到了承载着他最初求学记忆的上元镇镇学。
两年前离开时,他曾向先生立下诺言若他日侥幸得中举人,必回学堂讲学一堂,以报师恩,以励后进。今日,便是践诺之时。
消息早已传开,这一日的镇学真是气氛空前。
自康朝开国以来,上元镇就再未诞生过举人,整个广丰县数十年间也不过寥寥数人。
如今,陈行宁高中乡试上榜,衣锦还乡,更要亲临讲学,这如何不让学堂上下激动万分?从垂髫稚子到已进学的秀才,无不翘首以盼,学堂内座无虚席,连窗边都挤满了渴望的脸庞。
陈行宁立于熟悉的讲台之上,气度沉凝。他没有讲艰深晦涩的经义,而是将自己一路走来的心得,尤其是在松阳书院求学时那些豁然开朗的顿悟、先生们点拨的关键、读书作文的实用法门,结合当下学子们的水平,深入浅出地娓娓道来。
他引经据典却不掉书袋,剖析文章精妙处如庖丁解牛,许多见解对已有功名的秀才都大有启发。
学子们听得如痴如醉,学堂里只闻学子低低的呼吸声和他清朗温润的嗓音。
这满堂的兴奋激动之中,最按捺不住骄傲的,当属林满和林才这两个半大小子。
他们坐在前排,腰杆挺得笔直,小脸兴奋得通红,恨不得让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