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坚道长一听,立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忙不迭地点头附和:“对对对!云海此言极是!考虑周全!师兄!”
他转向归恒,语气瞬间变得理直气壮起来,“安全第一,本事更要扎实!我看就这么定了:从明儿起,解签的事我和你分别顶着!这靠把个月里,你务必拿出压箱底的本事,好好指点海子医理!特别是针对江南湿热气候的防病治病之道,还有那边可能多发的时疫杂症,都得给他恶补!务必确保他到了江南能立得住脚,不砸咱们老君观的招牌!就这么定了!”
“……”归恒道长看着一桌子停下筷子、目光齐刷刷望向他的徒子徒孙们,再想想林暖承诺的那每年十两白花花的银子,以及师弟那不容置疑的“为了观里名声”的大帽子……
他喉头滚动了一下,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一个月里自己既要应付香客的唠叨,又要翻箱倒柜找医书的悲惨景象。
最终,对银子的渴望和对“道业扩张”的憧憬压倒了一切。他深吸一口气,几乎是“含泪”重重地点了头:“……行!就依师弟所言!海子,明日起,解签和为师的‘医理特训’两不误,你给我打起精神来学!”
云海稳重的面上,微微翘起嘴角,“卖徒弟”哪有这么容易!
老君观众人的掰扯暂且不表。
第二日清晨,五井村笼罩在一片薄雾中。
林大伯一家和几位相熟的村邻早早聚在陈行宁家门口,送别的气氛带着几分不舍,更多的是殷切的期盼。
冯雨和强哥儿将最后的包裹塞进车厢,秦乐已利落地套好了马。
陈行宁和林暖对着众人深深作揖辞行,在“一路顺风”、“高中桂榜”的祝福声中,马车缓缓启动,车轮碾过村道的黄土,载着一行人的希望与对未来的憧憬,驶向通往汴州府的官道。
车厢里,林暖挨着车窗坐着,感受着马车行进时轻微的颠簸。陈行宁坐在她对面,一路指点着窗外的景致,向她介绍着行进的路线和沿途的风物。
“我们先要抵达德阳府,”陈行宁的声音平稳清晰,“还记得那年院试,那还是大灾初起之时,路上艰难得很。”
他目光投向窗外飞逝的田野,仿佛又看到了当时的景象,“我和一丰,一辆吱呀作响的老牛车,在坑洼不平的路上足足走了三天。缺粮少水,夜里只能蜷在破庙或路边避风处……从德阳府回到五井村,我整个人都像是被抽干了力气……”
林暖静静听着,她也记得,孟想象出当时的艰辛,她记得陈行宁回来时那发白的唇色和黑瘦的样子。
她望向窗外,大灾虽已过去两年,但沿途仍能看到一些尚未完全恢复生机的荒地,间或有倒塌房屋的残垣断壁隐没在荒草丛中。
然而,更多的景象却是复苏的活力:新翻的田垄泛着湿润的泥土气息,低矮的田埂上顽强生长着野菜,远处村落升起的袅袅炊烟,以及官道上逐渐增多的行人车马——有推着独轮车的货郎,有赶着羊群的牧人,也有像他们一样乘坐骡车或马车的旅人。
这一切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人的韧性,终究能在这片土地上重新扎下根来。
“现在好了,”陈行宁收回目光,脸上带着一丝轻松的笑意,“有你在身边,一步步走下去,便也不觉得艰难了。”
马车轮轻快,比起当年的牛车不可同日而语。
广丰至德阳的道路相对平坦,加之灾后人流渐复,官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维护。
一行人晓行夜宿,果然只用了一天半的光景,便望见了德阳府那熟悉又略显沧桑的城墙轮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