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名字会出现在片头或片尾的制作名单中。
这不仅让他从“流量明星”标签中抽离出来,还能给他塑造更深层次的形象。
虽然萧逸不避讳被别人说是“下里巴人”,但手上能多一张“名片”也是好事,
而且还能帮助他跨越娱乐圈的局限,进入更高层次的公共文化领域。
与央妈合作,本身就是一种“含金量”极高的背书,
能够让他的名字与权威挂钩,就已经很不错了。
然后就是人脉方面,
和央妈合作,能让萧逸接触到一批文化、传媒和政策层面的核心资源,
这对于他未来在影视、科技或其他商业领域的布局,
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积累。
比如说,如果《舌尖》大获成功的话,那记录频道的这一票子人,
都会是萧逸的人脉,因为萧逸“拯救”了记录频道!
他可以借此打开更广泛的合作网络,不再局限于娱乐圈塑造文化影响力!
举一个相似的例子,
就像是王硕和冯小钢的合作,
尤其是,体现在冯小钢的早期导演生涯中。
当时的王硕和冯小钢,都只是初出茅庐,
一个是未成名作家,一个是刚起步的导演,缺乏真正打响名号的作品。
王硕虽然不亲自出镜,但通过提供剧本和文化理念,
帮助冯小钢打造了《编辑部的故事》、《甲方乙方》等现象级作品。
冯小钢凭借王硕的创意和剧本,迅速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导演成长为什么鬼贺岁片之父,
虽然这名头多有吹捧之嫌,但足以证明他的成功。
而王硕,也迎来了成功,自此成为了最为炙手可热的作家!
到了最后,甚至有这么个说法,
但凡是在京城混迹影视圈的演员,不是在演海盐的戏,就是在演王朔的本子!
要是两个都没沾边儿,
那就只能说明你还不够格,演技不够好,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呢!
而现在,萧逸就时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