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吐出的一句话是“杨慎,吾问心有愧,但妻儿无罪,万望放过妻儿。”
呵呵。
你老婆孩子享用你刮来的福时,怎么不说这种话呢?
杨慎若答应,那是他的事儿,陆斌是不答应的,他顶多留条活路。
至于他们家产业烟云楼,他是不会让其继续留存的。
。。。。。。
回了一趟衙门,将发生的事情与林潮生说了。
林潮生与杨慎的思想趋同一致,十分想要照顾一番这张濂的遗孀,认为事情已经了解,祸不及家人。
但陆斌十分直白的问了他几个问题,几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张家余银一万两千余两,你准备就这样给她们留下吗?张家于肃宁县中有五处铺面,一处名气极大的酒楼,每年可赚银两千余,你就准备这样给他的遗孀留下吗?张濂有子三人,有妻一人,有妾十一人,不出两代,可谓成族群矣,你准备在肃宁县造一个张姓家族来替补黄氏空缺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潮生听的是冷汗涔涔,他真没有想过这个,他以为的情况就是简简单单的,张濂既死,余者可逃的结果。
“是我想的,想的太简单了,我以为。”
“兄长以为什么?难不成兄长还要去做什么老好人,去万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是,我是这般想法。”
“兄长既立志想要做一个好官,做一位真正的父母官,就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是欲做理想官乎,还是欲做现实官乎?”
“何谓理想官?”
“高谈阔论,清清白白,哀叹命运之不公,恨世态之炎凉,着笔点墨,笔下尽是锦绣文章,呼朋唤友,文坛有名,此之谓理想官也。”
“那何谓现实官呢?”
“柴米油盐酱醋茶,困锁案牍,数库中黄白银两,斤斤计较,比账房还账房,比老农还老农,比商人还商人,比市侩还市侩,心有百姓,心忧百姓,此之谓现实官也。”
“那还是后一种吧,总比范仲淹先生好命数些。”
“那,弟便先行恭喜过兄长了。”
“却又恭喜何事?”
“宋时王安石,唐时房玄龄,就是这般做的,您正在效仿他们。”
“哈!你真是会哄骗我,不过,我可没有古之名相的风采。”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没有点滴积累,怎么会知道自己没有那样的风采呢?”
“唔,看来你还是读进去了一点儿经义,这很好,我也要时时学习啊。”林潮生感叹了一句,犹豫间又问道“你何时出发,又将往何处?若不方便说,便算了。”
陆斌摇了摇头“无妨,我暂歇一日,明日带兵去天津卫一行,至于我麾下儿郎,半数已经出发,由杨先生所领,押送黄氏一门入京,至于兄长这儿,关于押运粮食一事,宜尽早安排,不可拖延,山西一地至今少雪,明年十有八九青黄不接,陛下心急如焚,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