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朱虚县到高密县。
两地距离有一百五十里左右。
由于曹昂轻装简行,拢共才不过数百号人,且都是高机动化的骑兵队伍,因此在第三日的上午时分。
就已经抵达了高密县城南。
而在位于城南不远处,一座名为栖迟岩的山下,屹立着一幢用料简单,搭建随意,虽简陋但面积宽敞的石屋。
此刻位于石屋正中厅堂内。
被人誉为当世大儒,名满天下,享誉四海的郑玄郑康成,正身着一袭麻布衣衫,伏于案前,对着几卷书简,用心的研读和思考着。
时不时还要用笔,在空白的竹简上记录下一行行的文字,似乎是他的心得和想法,有时也会在书简原卷上,留下相应的引注和批释。
不过在遇到相应的难题时。
郑玄也会眉头微皱,安坐在原地,静静的思考好一阵子,方才继续动笔。
……
而在郑玄的身旁。
则一直侍立着一名年纪三十岁左右,同样着一身宽衣博带打扮,但相貌英俊,体格孔武健硕的壮年男子。
此人乃是郑玄的学生崔琰。
此刻崔琰看着自己老师那伏案钻研,用心苦读思索的模样,可谓心生敬佩,尊崇之意油然而生。
老师今年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寻常人到这个年纪,基本上就已经精力枯竭,整日里躺在家中安养了。
然而老师依旧坚持着他那数十年如一日的习惯,每日天方蒙蒙亮时,便毅然起身梳洗,不加丝毫耽误和拖延。
只为了能够更加妥善的利用上午的时间,多研学一些文章经典,毕竟到了下午,就是给他们这些学生上课的时候了,没有时间自我研习。
而每当用心投入到典籍中后。
往往就是连续两三个时辰过去,除非外面有翻江倒海的动静,否则寻常事情都不能引起他的注意。
若非有学生一直侍立在旁,恐怕每日餐饭都不一定能按时吃。
说实话。
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崔琰觉得自己非常荣幸,也一定能学到真东西。
而就在师徒二人各自忙活时。
石屋外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而后便见另一名弟子前来禀报。
“老师,外面有人递来名刺,说是兖州牧曹孟德之子,现任豫州牧曹昂,前来拜会请教于您!”
在学生扯着嗓子喊了一通后。
郑玄方才从书本中惊醒。
…………
半晌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