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喜欢在出征之前尽可能做到整装齐备的郭戎,在感觉到危机的时候,也绝对不会机械的墨守成规。
在出现危机,在获得机会,也会果断出击。
比如这一次亲自领兵从侧翼出击,准备偷袭胶东。
比如在发现胶东的威胁远远超出预期之后,立刻改变方案准备大军出击。
韩弘、吴少项两的年龄远超郭戎,两位的征战经验和经历都比郭戎要丰富,郭戎说的东西他们两个人可以清晰的听明白。
虽然郭戎仅仅说了两个推测,并没有直接说出倭兵登陆辽东的证据,但是仅仅从以上三点,就已经清楚的表明李师道的问题了。
所以,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韩弘和吴少项两人其实已经认定了郭戎的推测。
事实上在他们两个看来,在郭戎所代表的朝廷和河北三镇所代表的叛军马上要进行大战的时候,李师道哪里有没有倭兵已经不重要了。
甚至于李师道是不是叛军的成员都不重要了。
还是那句话,不绝对的忠诚,就等于绝对的不忠诚!
战争这东西从来就不是儿戏,否则孙武子也不会在孙子兵法的开篇就写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一个模棱两可、心怀叵测、身份不明的家伙留在身边绝对是一种巨大的隐患,不在开战之前干掉,难道还留着过年么?
等到两人的神情开始变化,郭戎继续说了下去。
“倭国的倭兵是否已经到了胶东我确实没有直接证据,但是长缨军的侦察兵,在我接到消息开始分兵的时候就已经出发前往胶东四州了,确切消息传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虽然没有倭兵直接登陆胶东的信息,但是根据之前派往辽东的侦察兵传回的消息,在新罗、百济出兵辽东的同时,有部分倭兵已经出现在了新罗、百济的港口。”
“在如今有能力跨海大规模,将倭兵从倭国运送到新罗、百济的恐怕也只有拥有强大水师的李师道了。”
“既然李师道可以往辽东运输倭兵,那么未必就不会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增加一些倭兵,而这恐怕才是李师道拒绝李愬,同时拒绝李愬带兵到胶东的真正原因。”
虽然都只是推测,但是这些推测逻辑毫无问题,两位老帅心中仅存的顾虑也已经消失殆尽。
两位老帅的反应和吴少雄的推测如出一辙,让郭戎今天再一次对于一个优秀的幕僚的意义有了更深的了解。
“事实上,让我不安的不仅仅是辽东!”
“新罗、百济出兵,这是在叛军原本的计划之中的,但是高句丽复国就太离奇了!”
听到高句丽复国,两位老帅是彻底懵逼。
“高句丽复国,你没开玩笑吧?总章元年(668年)到现在,高句丽已经灭国快一百五十年了,现在复国……”
“没错,韩帅,这是长缨军侦察兵在临行之前才确定的,确实是高句丽复国,打着的是高句丽王高宝藏的子孙的名义,在原来的高句丽的国都平壤。”
高句丽已经灭国近一百五十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复国,没有人谋划,没有人支持是这绝对是不可能的,韩弘和吴少项的脸色变得越来越差。
尤其是是吴少项,在郭戎的目光中,吴少项此刻的面容因为愤怒和不安而变得有些扭曲了。
“还有一点,这一次辽东大乱,真正获利最大既不是河北三镇,也不是新罗、百济,更不是作为炮灰的辽东异族。”
“相比较其他势力,自大祚荣立国开始,渤海国一直和我大唐处于良好的关系,然而这一次渤海国不宣而战,直接派兵进入了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