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叫王辉的华夏士兵发明了一种全新的子弹,这种子弹被称为“王辉弹”。
王辉弹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圆锥形底部设计,这种设计使得弹头在发射时能够膨胀并紧贴枪膛内的膛线,从而封闭弹头和枪膛之间的空隙,同时使燃气无法外泄,并使弹头在膛线的压迫下高速旋转。
这种设计解决了前装线膛枪装弹困难和滑膛枪射程精度低的问题,使得步枪在战场上变得更为有效。
这种弹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南印度部落使用的吹箭,其尾部由柔软且有弹性的木髓制成,能够防止空气流失,从而将箭发射出去。
王辉正是受到了这种吹箭的启发,最终提出了“王辉弹”的设计理念。
华夏的“乾熙1635”原本就是李献忠致敬“毛瑟1899”的,如今又解决了子弹的问题,使得华夏的步枪杀伤力大大提升。
虽然李自成的阿富汗联军占据了有利地形,不过华夏军队依旧依靠自己的“乾熙1635”重创了对手。
“乾熙1635”的有效射程达到了200米,射击间隔更是只有区区几秒钟。
所以即便是李自成的人马装备了西洋人的遂发枪,但依旧只能处在被动挨打的状态。
华夏士兵凭借着手中的“乾熙1635”,可以精准的击毙150-200米外的敌军。
<divclass="contentadv">但是李自成的阿富汗联军却还是依靠密集的火铳齐射,来杀伤华夏军。
很显然双方的打击方式完全不一样。
装备了瞄准镜的华夏狙击手,甚至可以在300米外的距离上利用改进后的狙击型“乾熙1635”击毙隐藏在暗处的敌人。
只要敌人稍稍露头,他们便能打爆对方的脑袋。
但阿富汗联军则只能对着敌人可能出现的位置胡乱放枪。
几次交手下来,李自成足足折损了两千人马,华夏军的伤亡则不到百人。
当然华夏军也遇到了自己的麻烦。
他们的火炮没有优势,华夏运送到西域的重炮基本都用来守城了。
并没有将他们翻越葱岭,送到阿富汗前线。
华夏军队装备的野战炮,依旧是小口径的6磅佛郎机速射炮。
这些火炮虽然射速快,但威力却比不上对手的18磅红夷大炮。
而李自成的人马则是依靠这些重炮牢牢地控制着包括喀布尔在内的几处据点。
对于这些据点,李岩也是一筹莫展。
他完全没有料到李自成会拥有大口径的火炮。
华夏的步枪再厉害,终究是顶不住火炮的强大火力。
于是阿富汗战场形成了僵持的局面。
不过好在华夏的另两路进展十分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