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上的大宗交易,商人们早就习惯了使用辽东银行的银票代替现银。
但是对于民间交易来说碎银子依旧十分麻烦。
而且各级官吏往往会加征火耗银。
因为将征收来的碎银子重新铸造成银锭会有一定损耗。
所以官府在征收正税的同时还要加征火耗银。
这些火耗银由于没有定额,往往成为了官员的敛财工具。
有些地方火耗银远远超出了正税。
虽然华夏朝廷规定地方的火耗银征收一律不得超过3%。
但是银锭的反复烧铸仍然是一件十分浪费资源的事情。
即便是官府铸造好的银锭,那些奸商同小民依然会刮去一些份量,使得实际交易中无法直接使用。
李献忠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李献忠令户部铸造了一批华夏银元。
这批银元采用了后世“袁大头”的配比,银百分之88,铜百分之11,锡百分之1。
这批银元正面是李献忠的头像,背面是龙的图腾。
硬币的边缘有一道一道规律的刻痕,宛如锯齿,起到了防止刮蹭的作用。
这样一来想在银元上刮下银子难免会留下痕迹,杜绝了人为的刮蹭。
这批银元一经投入市场就受到了欢迎。
因为银元比银子方便太多了,民间无须再繁琐的称重,也不用担心银子的成色,可以直接按照面额使用。
官府也取消了火耗银的征收。
明代的一两为37。3克。
一元银币价值一两白银,实际重量为33。6克。
相当于用9钱的重量就制造出了1两的价值。
此外实际含银量只有88%。这样一来只需花不到8钱的银子就能创造出1两的价值。
去掉一些铸造成本,每一枚银币可以获利18%。
就相当于朝廷将手中的财富增加了18%。
李献忠下令以后华夏市面上只认银元,停止了白银的流通。
白银想要使用,必须先到辽东银行兑换成相应的银元。
这样一来,一两白银就可以当成1。2元银元来使用。
<divclass="contentadv">只要不断地将白银铸造成银元,朝廷就可以不断的增加收入。
如今华夏市面上流通的白银至少有5亿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