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兵部尚书冯铨,守备太监崔文升以及魏国公徐弘基三人掌握着南京的兵权。
冯铨如今可谓是春风得意,再加上他背后有守备太监崔文升的支持,又曾经两度进入内阁,还是具有很大话语权的。
但他也有吃亏的地方,就是他是北方人,得不到本地江南士绅的支持。
江南的东林党同复社也结成了同盟。
虽然复社的领袖张溥也考中了进士,不过由于温体仁的打压,复社成员的仕途都不怎么顺利。
复社虽然在民间的影响力不小,但是很难在朝堂上掌握话语权。
在复社同东林党的推波助澜下,东林大佬钱谦益出山,担任了南京礼部尚书。
东林党人明白兵权的重要性。
他们不但有南京兵部右侍郎史可法,还拉拢了凤阳巡抚兼漕运总督朱大典。
朱大典手中也掌握着数万大军,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不过如今辽东军大举南下,朱大典根本不敢抵抗,仅仅几天时间他就丢掉了淮安同凤阳。
带着万余残兵败将逃到了扬州。
朱大典的败退,也使得东林党在同冯铨的对弈中处在了下风。
<divclass="contentadv">冯铨任命兵部右侍郎史可法为扬淮总督,统领江北的各路明军抵挡辽东军南下。
看似是给了史可法不小的兵权,但实际上是让他顶在了抵挡辽东军的第一线,并将他本人踢出了南京的核心权力圈。
如果李献忠没有搞出那个“弘光新政”,那么李献忠同崔文升很容易让江南直接宣布效忠弘光朝廷。
但是如今北方的士绅不是被杀就是被迫向李献忠妥协,献银献地,拥护“士绅一体纳粮”。
这点南方的士绅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他们仍然对崇祯皇帝抱有幻想。
当崇祯求救的消息传到南京后,以钱谦益以及侯恂为首的东林党人强烈要求北上寿州,解救出陛下。
虽然也有一些理性的声音,比如户部侍郎马士英就认为李献忠的大军已经逼近了扬州,此时再派兵马北上会使得原本就岌岌可危的扬州一带更加危险。
所谓“守江必守淮”,一旦扬淮地区失守,他们很难守住长江。
毕竟辽东军不同于传统的北方军队,他们除了拥有强大的骑兵外还拥有强大的辽东水师。
辽东军突破长江非但轻而易举,他们还能利用长江快速的向沿岸各地投送兵力。
可是营救崇祯是政治正确,马士英人微言轻,他的建议自然没有引起多少波澜。
在东林党人的慷慨陈词下,冯铨也不得不做出妥协。
毕竟不救陛下,这顶帽子太大,谁都承担不起。
冯铨最终抽调了南京、苏州、常州等地的3万人马,并任命兵部右侍郎史可法统兵,前兵部尚书侯恂为监军,前往寿州营救陛下!
不过冯铨也不傻,他借着这个机会将南京周边不听自己号令的部队全部送去了江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