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class="contentadv">不过王二按照种光道的计策,同官军打起了游击战。
义军行踪飘忽不定,亦匪亦民,使得官军失去了目标,最终他们成功在澄城北面的麻坡山一带设伏,打死打伤官军三百余人,其余的官兵则如同惊弓之鸟迅速逃了回去。
这场伏击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义军的士气,原本犹豫的百姓看到王二义军打败了官军,也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其中还有不少是之前因为欠饷而被迫出走的明军逃兵。
王二又听从种光道的建议,裁撤老弱,只保留数千有战力的精锐部队,义军活跃在、蒲城、宜君、洛川、白水等地。
“王二起义”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魔盒,无数在死亡线上挣扎的陕西百姓发现原来他们不止是等死这一条路。
很快陕北的农民起义便由星星之火变成了燎原之势!
不久后陕北府谷县农民王嘉胤集结一群饥民造反,王二即率队北上与之汇合,起义军扩展到五六千人。
不久王二、王嘉胤率众南进,驻军于黄龙川。
起义军所经之处,杀贪官,破监牢,开粮仓,济饥民,风靡渭北。
同时,在情报司的策划下,安塞高迎祥、宜川王左挂、延川混天王、洛川黑煞神、靖边神一元、清涧点灯子、绥德不沾泥、米脂西川王子顺、苗美等纷纷举事。
一时间整个陕西可谓是风起云涌,农民军不但遍及陕西全境,甘肃东部、山西南部以及四川北部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消息传到京师,朝堂上下一片哗然。
因为这些参与造反的反贼不光有农民,还有不少是前些年被天启帝朱由校裁撤的边军。
此外由于朝廷的饷银经常拖欠,再加上大明的巡抚总兵上下盘剥,导致大量陕北的边军每月实际到手的饷银只有半两,仅为正常饷银的三分之一。
这些边军根本就无法养活自己,只得做逃兵另谋生路,如今这些义军之中不乏边军精锐。
这也就是这些义军战力强悍的原因,他们中很多原本就是明军。
孙承宗巡视过九边,这些情况他也是有所听闻的,不过他也不能就这么明说,不然又要得罪不少人。
他说道:“陕北民风彪悍,西北边军精锐多出于此地。本次王二等人来势汹汹,万不可轻敌。老臣建议立刻调集羽林营的精锐前往陕西平叛。”
“务必将流寇尽早扼杀!”
孙承宗,身为首辅执掌兵部,又一手组建了精锐的羽林营,他的建议自然是得到了大所数人的认可。
众臣纷纷附和。
不过此时左副都御史杨鹤却不这么认为。
他说道:“孙阁老也未免太小心了,区区流寇而已,不过是一群只知道耕地的农民。”
“陕北虽然民风彪悍,但是边军也强悍啊!”
“九边之中延绥镇(也称榆林镇)、宁夏镇、固原镇、甘肃等镇皆在贼寇的活动区域北边。我们又何必舍近求远?”
“孙阁老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我们必须尽快将流寇扼杀。”
“有道是兵贵神速,陕北地区地形复杂,我们放着近在咫尺的九边精锐不用,却从京师调兵。”
“羽林营虽然精锐,但毕竟不熟悉当地的气候地形,肯定不如那些边军了解情况!”
杨鹤其实是一个文官,不过这家伙有点类似今天的军事评论家。
就是明明没有上过战场,却总喜欢对各个战役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