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由谁来接任辽东经略恐怕东林党又会同自己有一番纠缠了。
熊廷弼仿佛是看出了方首辅的心事,说道:“其实我们要掌控辽东的军政大权,不必拘泥于拿下辽东经略。”
“辽东经略本来就是临时设置的职位,拿下了袁应泰之后,我们可以暂时不补缺。这样一来阎鸣泰就可以用辽东巡抚的身份来主持辽东的军政大事。”
方从哲一想也是,虽说还有李如柏这个辽东经略副使,不过他的身体最近并不好,参加完李世忠的葬礼后便直接留在了京城养病。
即使他们将阎鸣泰推到了辽东经略的位置上,以陛下那种搞平衡的政治手腕,多半会把辽东巡抚的位置放给一个东林党人。
还不如让辽东经略暂时空缺,反正陛下对于补缺的态度向来是能拖就拖,能不补就不补。
其实万历早就收到了辽东战败的消息,方从哲传来的战报已经是第三份了。
辽东矿监马云第一时间就把建虏进攻宽甸,贺世贤大败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而后李献忠又绕过兵部发来了一份更加详细的战报,李献忠发来的那份十分细致,对于建虏出动的兵力,战斗的经过,以及双方的伤亡都有很详细的记录。
为了让万历对局势了解的更加清晰,甚至还附上了宽甸地区的地图,以及现在大明在辽东的兵力部署。
这使得万历第一次对让他花了无数银子的辽东形势了如指掌。
几天后,茅元仪又按照李献忠的指示,制作了一个辽东地区的沙盘,派人送进了乾清宫。
万历原本就对军事十分关心,当真正看到赫图阿拉附近的地形后,他才明白要攻破他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
而李献忠在红透山修城挖矿无疑是在建州身上剜肉,远没有他说的那么轻松。
做了47年的皇帝,其实他能看到的辽东只是奏折上的辽东。
这一刻他甚至有将辽东交给李献忠的冲动,不过理智还是告诉他暂时不能这么做。
所以方从哲将辽东战报传来时,万历早就已经对辽东的情况了如指掌了。
内阁的战报并没有欺瞒自己,只是对于战斗的经过以及对手的兵力描述比较含糊一些。
对于这次战败辽东经略袁应泰肯定要付主要责任,万历随即下旨将其革职,押解京师问罪。
至于辽东经略的人选,内阁暂时没有推荐补缺,只是说可以由辽东巡抚阎鸣泰暂时负责辽东的军政大事。
兵部尚书熊廷弼将亲赴辽东主持防务。
对于这点万历算是认同了方从哲。
只是接下来对西南宣慰司的安抚成了让万历头疼的事。
经过方从哲这么一提醒,万历也意识到如果不好好安抚西南很可能要出乱子,一个辽东已经让自己头疼不已了,西南再乱起来他可真的要撂挑子了。
可如今内阁没有银子,方从哲倒是没敢向自己直接讨银子,但要求从自己的内帑中先借30万两给户部,等今年的“辽饷”征收完毕后,户部再将30万两银子划给内帑。
说到底这也是辽东战败惹出来的祸事,用“辽饷”来填这个窟窿也是无可厚非的。
不过要万历垫银子这可是要了他的老命了,于是他便想起了李献忠。
虽说刚刚才从李献忠那里拿到了一个铜矿,但是现在除了这位宁远伯,他实在是想不出还有谁能替自己搞银子了。
很快熊廷弼就从京师中挑选了三千京营北上辽东,准备拿袁应泰回京治罪。
但是他们还没抵达辽阳,就传来了辽东经略袁应泰在府中上吊自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