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为了不让父亲察觉,林晓慧依旧努力克制,继续看电影。
故事继续。
在经过同病相怜的时期后,两位主角开始有一搭无一搭的聊天。
聊聊彼此的家庭,想法,对化疗的看法,甚至对自杀的看法。
关于死亡,他们说,每个人听到自己要死的消息后,都会出现五个阶段:拒绝,愤怒,妥协,沮丧,接受。
而他们目前,都处于第一阶段。
刘华在李建妻子离开后闭着眼睛对他说,作为一个公众健康专家(他所在的医院,是他开的),我认为被探望者烦死的人远比病死的多。
比如,刘华超爱美食,大吃大喝,他说,美食能振奋精神。
吃过后,却因为病情,不得不大吐特吐。
李建嘲笑他,美食灌进了马桶里。
就这样,他们从开始的彼此排斥,到后来的惺惺相惜,友谊建立起来。
这种友谊跟和其他任何人的都不同。
跟其他人,他们一起面对生活,工作,各种各样的事务,但他们两个是一起面对死亡。
当然两人的对比也很明显。
李建虽然穷,但家庭富有,总有亲人探望,妻子,儿子,儿女很有出息,家庭和睦。
相比之下,刘华显得孤伶伶,有钱,但除了那个叫阿文的助手,再无别人来探望。
直到有一天医生过来对刘华宣判,结果出来了,还有六个月,幸运的话,最多一年。
随即,李建的宣判书也到:最多还有一年。
“基本上我们已经别无选择。”
两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寂静,沉默,他们互相看着对方。
那一刻,他们的内心,经历了很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像李建在电影里听到医生宣判时的内心独白:“有人在1000个人中间做过一个调查,问你是不是愿意提前知道你准确的死亡时间,答案里面96的人选择不愿意,而我则倾向于那4,我一直觉得预知自己能掌握的生命长度,反而会活得更加无所顾忌。可事实证明,我没那么洒脱。”
在这之前,李建觉得自己对死亡这件事已经看开了,并且还开始思索死前的“遗愿清单”。
结果在真的听到宣判后,李建就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没那么洒脱”。
他一把撕掉了“遗愿清单”,揉成团,丢地上,侧身,看向同样被宣判的刘华:要打牌吗?
不仅是他们,观众们,尤其是想林晓慧这样的观众,内心同样在剧烈波动。
最后,刘华笑着回应:就怕你不问。
此刻,他们已经进入到了对接受死亡这件事的妥协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