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爱尚小说网>刷历史视频看我迷人的老祖宗 > 第446章 #四川再生水稻之父#(第2页)

第446章 #四川再生水稻之父#(第2页)

光幕一个视频干掉几个藩王对他们的阴影太大了,估计没一两年的时间,他们是缓不过来的。

不过,光幕可不管他们的心情,很快就跳转到系统指定的视频上。

【#四川再生水稻之父#】

【今天来讲一位鲜为人知的再生水稻之父,也是在抗日时期为大后方粮食保障做出不俗贡献的前辈——杨开渠。】

【杨老出生于1902年10月是着名的农业教育家、水稻科学家。

在1927年,杨老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农实科学习。

留日期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毕业后曾在老师近藤万太郎主持的育种研究室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毅然辞谢老师的挽留,回到祖国。

1935年秋,杨老到四川任教。

在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秋,杨老正式发表了《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

在该计划书中,杨老根据来川后的调查实验,指出在国家危亡之际,四川稻作耕作制度及栽培方法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提出通过种植双季稻、采取干田直播法、选育旱稻品种等系统举措,全面促进四川粮食增产,以此巩固抗战大后方。

在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内粮食产量锐减,进口粮食的渠道被切断,杨老在《稻作增收计划书》中所制定的中长期增产计划因抗战形势紧迫而无法实现。于是在1937年10月,杨老正式提出了一年之内的紧急增产计划——再生稻种植。

杨老对再生稻持续进行研究,编写了《再生稻浅说》供农民普及推广。

从1941年开始,杨老选育出“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推广后增产明显。

据统计,1941年到1945年,再生稻在四川推广五十余万亩,产量达三千余万斤,杨老也因此被农业史学界誉为世界上最早系统研究再生稻且研究最全面最深入的科学家。】

【今天“川大洋尖”“川大白节子”“川大白脚粘”等水稻良种的种植方法,本视频全文两个小时,请不要跳过。】

【“川大洋尖”水稻品种的种植:

一、育秧阶段

1。种子处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晒种:播种前,将“川大洋尖”种子在阳光下晾晒1-2天,以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

浸种消毒:用合适的药剂进行浸种消毒,预防水稻恶苗病、稻瘟病等病害。可选用强氯精、咪鲜胺等药剂,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

催芽:将消毒后的种子进行催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促使种子尽快发芽。一般温度控制在28-32℃,湿度保持在80%左右,当种子露白达80%以上时即可播种。

2。秧田准备

选择秧田: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作为秧田。

耕整秧田:在播种前进行耕翻,深度为10-15厘米,然后耙平,使土壤细碎、平整。

施足底肥:结合耕整,每亩秧田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000-1500公斤、复合肥20-30公斤,为秧苗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3。播种

确定播种期: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合理确定播种期。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时进行播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