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听朱棣道:金卿家昨日没有反对朕封世侯,倒是令朕觉得意外。
金忠笑了笑道:倘若是去岁,陛下要封世侯,臣是一定会竭力反对的。
他顿了顿又道:可是今夕不比当年了,陛下深谋远虑,突然提出世侯的时候,臣其实就已知道……陛下此举,大有深意,岂有反对之理
朱棣笑了,指着张安世道:张安世,你要好好听听,这金卿家……见多识广。
张安世谦和地点着头。
朱棣又看向金忠,继续道:金卿家,这里没有外人,你但言无妨。
金忠道:人都说皇帝乃是九五之尊,可当真如此吗
这老家伙……张安世心里想,真是开口就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可朱棣显然就喜欢这种调调,居然乐了。
金忠道:其实世上哪里有这样的事啊,这都是欺骗寻常愚蠢百姓的。历朝历代,这么多年来,无论有没有孔圣人降世,所谓的皇帝……根本就是符合天下人多数的愿望罢了。
大灾降临,百姓孤苦无依,颠沛流离,这时需要皇帝下旨赈济。将士们血战疆场,家里有父母妻儿要养活,自然而然,也需皇帝恩赏,让他们能够出人头地,拨付钱粮,供他们赡养父母,养育妻儿。读书人学了四书五经,想要做官,也指望着皇帝开恩科,给他们进身之阶,好教他们鲤鱼跃龙门。那些寻常百姓,希望得到安定的生活,而非是天下人人称王,人人为帝,乱兵四起,贼匪无数,所以……希望天下定于一尊,无非……是天下万民,绝大多数都希望过太平日子罢了。
虽然面前的人是皇帝,但是金忠在朱棣面前直言不讳:正因为如此,所以臣观历朝历代,但凡皇帝能满足多少人意愿,让绝大多数人,都可从皇帝身上索取到好处的,那么这必是太平之世,天子大位稳如泰山。
可若是皇帝违背了天下多数人意愿的,必然会被人斥为恶政、苛政,旨意传下去,却无人愿意执行,最终沦为一纸空文。久而久之,天下人大失所望,这皇帝也就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过是困居在宫中,在那洞天之地里称王称霸罢了,再过不久,便是祸乱四起的时候了。
正因为如此,任何皇帝,首先要做的……就是能够集天下人的意愿,只是这意愿为何物呢郑和的船队中的人,希望自己的辛苦,能够得到补偿。入安南的将士,希望自己的卫戍,可以的得到理所应当的报酬。那些立了功劳的人,希望可以给自己的子孙多几分恩庇,这些年大灾频繁,百姓们也希望……在大灾来临的时候,朝廷有坚决的举措,令他们生存下去。
顿了一下,他又接着道:陛下征安南,借安南得到了大量的钱粮,现在臣想来,想要避免大灾,让武人有进身之阶,就必须得征安南这般,不断地缓解天下万民的税赋以及土地的压力。可要征服域外,何其难也,其中最难的……便是如何让无数将士,愿意舍家出征,客死异乡,想来,这也是陛下世侯的初衷,今日册封张安世为世侯,那么陛下征伐旨意一下,必然万千将士响应,人人摩拳擦掌,个个当先。
毕竟,我大明所缺乏的,并非是人力,也非是粮饷,最缺乏的,恰恰是千千万万人,虎视天下之心。建功封侯,才可激励上下,教人牟取功业。
安南侯,诚如商鞅立木为信一般,是立下的那一根木头罢了。有了此木,才可让人深信,得军功者侯,也才可收到商鞅变法一般的奇效。臣乃兵部尚书,所考虑的,乃是将士们对陛下的意图,不过是一些浅见,或许陛下还有其他的考虑,若是所言有什么差池,还请陛下见谅。
张安世认真地听着,却忍不住在心里道,我成木头啦
朱棣听罢,到时候开怀地大笑道:金卿深知朕意,不错,现在看来……若不改法度,岂可成此功业这些念头,朕早就起心动念了,此次恰逢张安世立了大功,正好借此实施!
说着,他看向了姚广孝,道:姚师傅呢,你对此有何看法
姚广孝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陛下……臣所念者,不过是弘扬佛法,金公所言……已是再详尽不过了。
这话的意思已是不言而喻了!
见三人畅谈,很是欢快。
张安世在一旁憋了老半天,突然蹦出一句话道:我看这还不够。
朱棣和金忠、姚广孝三人一听,都不约而同地看向张安世。
朱棣似笑非笑地道:那张卿也来说说看。
张安世道:立木为信,确实很高明,臣也趁此机会,得了陛下如此大恩大德……自是感激涕零……
朱棣摆摆手,瞪着他道:捡重要的说。
张安世好无奈,只好省下心里准备好的一百字,道:可在天下人看来,陛下不过是临时起意而已,不过是陛下宠幸臣,所以才破坏了太祖高皇帝的规矩。依臣来看……要想真正让人知晓陛下心意,陛下应当与藩王、世侯、商行共同约法,于孝陵前起誓,如那汉高祖与功臣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一样。并且颁布约法,昭告天下,何人可为世公,何人可为世侯、世伯,在食邑之中,藩王、世公、世伯们可行使什么权力,应该遵从什么约定,承担什么义务,如此一来,才可教天下人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