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平总是推近景过去,将人物的手放在黄金分割点上,让不断变化的手势成为画面的焦点。
无声的画面,飞快地手势,一静一动的对比就将情绪和矛盾表现出来了。
画面的张力很强,并不比说台词要弱。
李晓冉情绪有些崩溃地飞快地比划着手势,情绪激动时还控制不住的喊出来。
直到最后的时候,李晓冉知己额放弃了手语,情绪激动地大喊:“你们就是想让我一直留在家里,做你们的翻译官传声筒!你们从来没有为我考虑过!”
李晓冉喊完后就跑出去了。
屋子里的三位聋哑人互相看着彼此,眼中都带着不解和痛苦。
他们不知道李晓冉最后说道是什么,只是到开口说话放弃手语的行为代表着拒绝沟通。
代表着她的情绪真的崩溃了,说了很难听的话。
他们听不到,不代表他们不懂。
哥哥此时也愤怒地对着父母比划手语,指责他们不应该要求把妹妹留在家里。
应该支持她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哥哥也转身出去了,只剩下他们的父母在房间里互相看着彼此,眼中都是无奈痛苦。
他们是一家人,他们没想过强制把女儿留在家里。
这种无声的谈话,无声的画面很不好拍,镜头构图和节奏要是出问题,就会变得无聊和空洞。
要是让冯晓刚来拍,估计一拍一个死。
冯晓刚的电影就靠台词撑着呢。
没了台词他的电影表现力会弱上不止一筹。
这也是不同导演的风格导致的。
就像程凯歌的电影画面都很漂亮,张一牟的色彩构图非常漂亮。
陈时平也分析过自己,得出的结论就是他没有明显的特征风格。
就像是哆啦A梦,总是在需要的时候拿出需要的东西。
可能是陈时平没有接受过学院派的教育,就是个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一个实用主义者,什么有用就用什么。
或许不够艺术,但是不妨碍他能够拍好电影。
陈时平拍完这场戏后,就彻底轻松下来,剩下的戏份就太简单了。
就是李晓冉的情绪要慢慢的磨才行。
同样在磨演员的还有程凯歌,上一次和许晴合作拍摄风月的时候他太着急了。
没有把许情拍的很好,这一次他很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