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时平今天并不是来演讲,而是希望这些未来的导演和制片人能够正视电影这个东西,不要把电影当成自己谋财或者私人情绪发泄的工具。
所以坚定立场!求真务实!
哪怕你拍一些黑暗的东西,批判一些不公的现象都可以,只要是千千万万观众相关的都没错。
最怕的就是你在这些东西里面夹杂一些个人化的东西,把电影当成自己私人的东西。这很错误,而且非常愚蠢!
抗日电影中能有大篇幅的敌人反思吗?
上海的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夜夜笙歌是社会真实的一面吗?
饿死在路边的穷人为什么不拍?满大街的妓女和青帮为什么不拍?洋人随意打死华人不用负责你怎么不拍?
所以拍摄灯红酒绿十里洋场的导演,到底是在表达什么呢,是在怀念民国还是在怀念买办。
陈时平感觉自己今天说的东西或许被人认为是假大空,真正实用的经验一点没分享,不过这很重要。
这样的导演未来会充斥着中国电影市场,源头都在九十年代出来的这一批人身上。
在陈时平眼里导演就应该成为工具,一个只负责把电影艺术化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创作者和表达者。
可别自诩艺术家了!这样的艺术家不要也罢!
作为文艺工作者的陈时平,骨子里却最瞧不上艺术,说出来都没人信。
此时现在现场不少的老师还有已经毕业的人,却在思考一个问题,陈时平今天说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新的电影运动?类似于新浪潮一样的电影运动吗?
按照他的观点,的确能够延伸出来很多东西,这让不少老师都来了兴趣。
陈时平讲完之后,就到了提问的环节,很多学生和老师都忍不住举手提问。
“导演只是工具的话,那电影就失去灵魂了。”
“导演从来不是灵魂,一部电影的灵魂在剧本写完的那一刻就成型了!”
“难道说编剧的作用比导演大?”
“集体创作,只不过现在大家喜欢把功劳给导演,就像社会的发展不是某一个人领导就能成功的。”
“所谓的立场和求真又怎么保证呢?”
“社会责任民族意识就是立场,人民群众真实的生活就是求真!”
现场提问的人很多,问题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但是陈时平每一次都是不假思索的回答,像是舌战群儒一样。
王晓帅和娄夜也趁机问陈时平好几个问题,但是都被陈时平飞快地解答了。
就比如人难道不应该有个体意识吗?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作为导演,你不能是独立个体,电影本身就是集体意识的体现。
王晓帅和娄夜此时都沉默了,他们觉得陈时平说的不对,因为这和自己的认知不一样,但是又感觉他说的很对。
因为电影本身就是集体意识的体现,如果只是导演个体意识的体现,那和写日记有什么区别呢。
自己写完自己看得了,干嘛还找一堆人来帮自己写日记,写完还要给别人看,让别人认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