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早年间,六尺巷有两个大户人家,一家姓吴,一家姓张。两家院墙中间有一条小夹道。
某年张家时来运转,准备修葺宅子,便想把这夹道占了。吴家自然不能答应。
双方互掐起来。
那不得了,都是豪门大户,谁家没靠山?
摇人呗。
张家还是猛些,族宗内有人已经官拜宰相,张家派人去信,满心期盼宰相回来拾掇吴家,结果宰相没盼回,收到一封家书:
千里捎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家人一看,羞愧难当,最后修葺宅子时,非但不占夹道,还主动让出三尺。
好嘛,这可把吴家人搞感动了,隔年修宅子时,也让出三尺。
得,两个院子间,形成一条通道,倒是方便街坊邻里通行。
胡同里两个大户人家尚且如此,其他人家还不得效仿?
这使得六尺巷邻里和睦,互相帮扶,又被人称作“仁义巷”。
“叮铃铃~”
李建昆颠着“缝合怪”,数着门牌号一路踅摸。这个故事也侧面描述出一件事——
六尺巷不穷。
自古是达官显贵的住所。
这里四合院林立,有些被改成大杂院,破了风水。少有一部分仍然保持完整。
宅子李建昆是没来,花多少钱他知道,从他兜里掏的。
四千五百块。
毫无疑问,是一座大宅子。
自行车停下,李建昆脚踩石板路,戳在一方飞檐翘角的宅院门口。
气派!
抬手叩门,里头老半天才传出声音。
李建昆眼前一亮,女的!
“吱呀!”
院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