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庞大的数量,这让我如何去选?”
“以往求贤哪有这么大阵仗,就算是孝公先祖时,也只有几十上百,而这已十分不错了,但跟我这次下发的求贤令,依旧不能相提并论,这数量太多了。”
扶苏苦笑。
他是真的为此焦急。
他这次可是颁布的求贤令啊。
要是搞砸了,对他扶苏的声誉,将会是极大打击,而且若因此为士人疏远,日后再想招揽人才,恐会变得艰难不少。
嵇恒轻笑一声,显得云淡风轻。
他揶揄道:“你有何焦急的?人来得多不是好事吗?不正突出你的人格魅力吗?”
嵇恒忍不住调侃了一句。
扶苏挠挠头,苦笑道:“先生就莫要取笑我了,若只是百来人,我或许会很欣喜,然这次前来的士人数量太多了,一旦处理不好,恐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反受其害。”
“我现在是担心不已。”
嵇恒摇摇头,缓缓道:“你并未理解这次求贤的真意,过去的求贤令都是君主颁布了,求的是官,取的是士人中的精英,然你只是一个储君,自不能跟君主一样,所以你走的是大众路线。”
“取士于众!”
“取官于士跟取士于众,两者是有天壤之别的。”
“自不可同等对待。”
“人多不算是坏事,人越多筛选的力度才大,也才能从中真正的选出几个人才,至于你所担忧的,其实根本算不得什么担忧,你把这些人看的太高了,这些所谓的‘士人’,当真是士人吗?”
嵇恒目光冷冽。
扶苏愕然。
嵇恒继续道:“你颁布的求贤令,可是不看出身,不看门第的,甚至是不看身份的,而过去的求贤首要看的便是身份,非士不取。”
“这是一种颠覆。”
“颠覆过去天下盛行的精英路线。”
“改走普罗大众路线。”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但跟大秦的体制又暗中契合。”
“大秦本就对出身没什么看法,只要能斩获军功,便能更进一步,这求贤令实则是一样的。”
“而这才是大秦体制该有的人才路线。”
闻言。
扶苏若有所思。
他就知道嵇恒提出的建议定有高见。
而嵇恒的建议往往都是从实情出发,也是更契合大秦现有体制的。
只是这种挑选人才的办法真的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