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有一点至关重要!”
此刻,朱元璋父子同时看向苏闲。
“不能把盐引看做独苗,最起码要双策、乃至三策并行!”
“商贾是诱之以利,才雇佣百姓动身运粮,亦或者是在边屯耕种土地。”
“那么道理同然,朝廷也可以如此,诱之以利,让百姓运送粮草,甚至在边屯土地。”
苏闲正说着,忽然被打断。
“等等……”朱元璋皱着眉,“咱怎么听着听着,话题又回去了?你刚才不是还说以后的事情,商贾一旦用白银兑换盐引,会丢西瓜又丢芝麻吗?”
苏闲无奈道:“陛下,主动和被动,岂可混为一谈?”
“现如今,大明就定下一条政策,鼓励百姓去边屯开荒,同时给予这些百姓每年丰厚的钱财奖励。”
“当然这些钱不能太多,否则大部分百姓全部撂下境内的肥沃土地,转而去边境,那才是大问题了。”
“这是其一,其二,大明也可以雇佣百姓去运送粮草,这也是多一条路。”
“其三、走水路,修南北运河……陆路运送到底不如水路运送多。”
说完这些,苏闲才正色说道:“总之,不可太看重盐引,也不可放弃盐引,要让其作为缓冲,而不是作为国朝支柱!”
此话一出,朱元璋当即醒悟。
他就知道,苏闲最后的目的,还在这里。
再度过了许久,这一场谈话从开始到现在,其实已经到了末尾。
而朱元璋沉吟片刻后,又涩声道:
“你可知,你说的这其它几种办法,每一个都是要耗费巨量钱财的!”
“现在花,总好比将来没的花!”苏闲就知道这位‘铁公鸡’还心疼钱。
“毕竟现在花是给未来铺垫,而未来花,那是在给以前弥补,这两者的意思,可是截然不同的。”
苏闲说到这里,话音一顿,等朱元璋反应过来后,他便继续道:
“至于陛下有可能担心钱的问题,还是刚才的术算,如果此次,大明将官盐全部普及,驱离私盐。六千万百姓,每人每年五斤盐,再加上足够便宜的精盐,比如二十文钱一斤。”
这个数字,在大明绝对是不可想象的精盐价格。
要知道此前最下等的盐,两淮地区最便宜也要五十文一斤。
而现在可是精盐,苏闲直接缩小两倍,这个数字说出去,估计外面的人都难以置信。
但是,足够说服朱元璋了!
“那便是一年六百万两的基本盐税!”
“而要知道,大明每年制盐是十倍于百姓的,按这个来算便是一千两百万的白银。”
苏闲正色道:“陛下,这已经是按照最低预估的来算了,比之现在大明的盐税,要多出多少倍?”
“如果朝廷心黑一点儿,哪怕是以现在最低五十文价格的精盐,去打那些下等盐,也足够将私盐赶到角落。从而便是每年最少一千五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