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当知道,它是整个百理府的支柱。”提供了无数的上下游岗位,养活了数不清的人,而且因为棉花种植的特殊性、织布机的特殊性,棉花制品在整个大名朝都是无敌手的。
百理府和百理商号共同持有棉花工坊,年年,府库都有大笔银子进账。
“下官知道。”
“它如何运转,你已经知道了,今日本官叫你来,便是要让你先接任制衣坊,今年,它的一应事宜,由你来决定。”
如此匆忙——
隐隐昭示着什么,这样的时局已不容人推拒,周愈然抬起头,目光迥然,神色肃穆,“大人,属下必尽心尽力,绝不堕‘百理棉、百理商号’之名。”
“如此,愈然,一切便辛苦你了。”
这是沉重的嘱托。
解决了制衣坊后,陈延又立刻带着茵茵拜访了一次朱刺史,朱刺史人老成精,是根老油条。
但他是比较有良心的老油条,没多和陈延扯皮打太极,很爽快的答应了陈延的要求,并直言不讳:“百理有今日不容易,无论发生了什么,我在这里一天,总是希望它如旧日一般,蒸蒸日上的。”
“清远多谢伯父!”
“哪里要这样。”朱刺史立刻扶起了陈延,这几年,他看着陈延在百理府做的一切,心里也感慨,不愧是老姜,姜是真的辣,眼光辣,竟找到一个这样的女婿。
并非凡人,自己的儿子跟他的确比不了,茵茵侄女的日子过得也的确不错,什么都好啊。
就是不知道此次一别,来日还有没有再见之日了?
第181节
应当也是有的,自己总有老去的时候,陛下应当也不会容他和儿子两代人都停留在同一片土地上的。
待久了,地与人,便会有割舍不掉的情分,如海潮般的威望以及如树根般盘综错杂的关系了。
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陈延终于慢慢把事情都安排好了,他的动作不算隐蔽,很多心腹都知道他可能要走。
一切都如箭在弦上,事情很多,快到让大家已经没有时间伤感。
时间很快来到了六月,一年已过半,陛下也要看到他的诚意了。
一道折子上京,是陈延自损名声,也是陈延为百理做的最后一件事。
这折子很快入京,其间的内容震惊四座,令百官感叹,一座不起眼的府城竟能发展得这样快。
同样的,这帖子也令朝中许多人议论纷纷——
这昔日里做事稳重,不爱出风头的陈清远陈大人是怎么回事,莫非在外面做了几年的‘地头蛇’,又有了些成绩,人便狂狷了起来,怎么……怎么这样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