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亲近册封了一位美人,温柔和顺又会耍些无伤大雅的小性子,十分合意。才到爱妃殿外,便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引得扭头后看。
来人是郝大方:“陛下!太子殿下请您往前面去。”
“嗯?”
“相公们接了个奏本,见您已到后面来了,不敢擅闯,太子殿下便派了奴婢来请陛下移驾。”
皇帝心情不错,道:“前面带路。”
步辇跟着郝大方掉头,一行人回到了前殿。
太子、丞相、冷侯等人都在,个个面色凝重。皇帝微醉,并未留意道,含糊地问:“这是怎么了?”
郑熹当地一跪:“陛下,臣父病重。”
皇帝的酒醒了大半:“什么?”
郑熹又重复了一遍,眼泪也流了下来,将郑侯的奏本递了上去。
皇帝眼睛有点花,让太子来读。
郑侯的奏本写得情真意切,先是感慨自己的年老、岁月的无情,又是写对皇帝的忠诚、对国事的担心。最后写怕自己撑不到最后,所以要先上本,写一写自己对后事的建议。
郑侯希望让祝缨暂代他的职位,理由也简单:祝缨是个忠臣,其次是比较能干。
皇帝忙说:“召郑侯回来!祝缨暂代,能行么?”
因被胡人痛打过,皇帝在这件事情上也学乖了。祝缨的忠心那当然是有的,但是领兵,他行吗?
郑熹道:“臣父统兵多年,看人一向准的。”
皇帝又问王云鹤,王云鹤道:“不是祝缨行不行,而是别人不怎么行。
眼下朝中诸将皆不如郑侯,郑侯所定之策,当优于旁人。派人替换郑侯,有能力的,可能会改变策略,多半没有郑侯高明,易败。没有能力的,一旦自负只会做得更糟糕。如果循规蹈矩,就会战战兢兢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也易败。一旦策略有变,是一连串的变动,谁都不能保证改道会改成个什么样子。
要在大事上能坚持,小事会变通,能应付这个局面的,祝缨是一个。”
皇帝听到这里,也已取中了祝缨,他仍问窦朋。
窦朋道:“祝子璋一向务实。”
皇帝又问太子,太子很稀罕郑、王居然都没有反对祝缨,他想了一下,道:“丞相们说得有理。”
丞相们于是建议皇帝下诏,召郑侯回京“述职”、“受赏”,郑侯离开期间,让祝缨暂时处理前线事务。
————————
“这不是胡闹吗?祝子璋何时领过兵?要说他安抚北地,我也不说什么了。代郑侯?要是胜了,就该收兵。若是还有大战,就该选派良将!这算什么?让郑熹的门生接着把持北地军务?”一个文士模样的人说。
冼敬道:“这话过了!他可不是什么郑家门下。”
余清泉道:“可也暧昧不明。且他确乎未显将才。”
冼敬问道:“陛下首肯,政事堂也签了名,不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