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要送就拿过来,空口说什么?”
祝缨道:“等好了就送。哎,您上回说的番学,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就是差点意思的意思。”
“就那个人,能进太学吗?”
“想考末等就进来。”
祝缨道:“那就行。”
赵苏吧,她就给搭个梯就行了。
她跟刘松年没诗文能够讨教的,不过刘松年对当地的诗歌感兴趣,又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就这事儿又聊了一会儿,祝缨也说了一些阿苏家的事儿,还说了阿苏家与利基族那一场冲突。
刘松年道:“古人也常有以人为祭品的事儿,祭品身份越是尊贵越好。噫!虽是蛮夷,倒有古风。”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又在嘲讽人了。
祝缨道:“就是他们现在还是小孩儿,咱们已经是大人的意思,是不是?”
“哼!”
祝缨又说:“商量个事儿呗。”
刘松年感兴趣地问:“什么事?”
“呐!以后有什么难写的文章,是不是能找您代笔……”
“呸!”刘松年说,“你找不着人啦?”
“有你,我还找别人干嘛?我又不傻!”
刘松年勉勉强强地说:“行吧。”他等着祝缨出题目,祝缨犹豫了一下,还真给出了个题目——编一编耕种的歌。
各地都有一些民谚、歌诀来讲农时之类,但是这些内容以祝缨的经验来看,并不是通行各地的。主要是南北,差异巨大。
福禄县当地之前不种麦,更没有种麦的歌诀。祝缨道:“我已试种出一季了,都有收获了。日子我都记下来了,您看看!对了,快些编出来啊,我没几天就得回去了。还有稻子要收呢。”
说完,她拿出一叠试种的记录来,标出必须要编进去的内容,另有一些内容可编可不编,刘松年如果有本事就请也编进去。
刘松年瞪眼:“你还真要支使我?!”
祝缨道:“那要不,明年收了麦子送您一石当润笔?”
“哼!”
“能还价的,您要嫌少了咱们再添点儿。麻烦您字写好点儿啊,不然不好照着刻。”
“去去去!”刘松年一手收了试种的记录,一手挥苍蝇似的赶人。
祝缨不再久留,起身郑重一礼:“拜托了。”
刘松年也敛了活泼的表情,认真地说:“临走之前你来拿。呿!什么时候同你这么熟了?回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