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为什么呢?”
“他不能落人话柄,叫人说凉薄。老上司,他自己背后骂骂就算了,显得他道德高尚。管,还是要管一下的。”
“好,我为你看好家里。”
“嗯,如果有什么事儿,不要管细软,带上人,跑郑府去。”
“这么严重吗?”
“最坏的打算而已。”
——————————————
第二天,祝缨只管处理大理寺的庶务,并不去提审犯人。但是左司直却跑了来,一脸奇怪地说:“那个事儿,可能不太对劲。”
祝缨问道:“例行盘问,有什么不对劲的?”
左司直道:“那些衙差说,那个李家家里一团糟烂,谁干的都不稀奇。又说,他们家的葬礼上还闹了呢。”
“怎么想起来盘问衙役了?问问也好。父亲死了,哥哥和兄弟各执一词,不闹起来才怪。”
“我本来也是这样想的,哪知道略一问,才知道有点古怪!”
“怎么说?”
左司直道:“你见过祖父的葬礼长孙不出来的吗?”
“生病?”
“纵病着,叔父、姑母挑理,他能不出来?一看不就知道了么?就是不出来,惹得那几个人从头念叨到尾。”
“你是说?”
左司直道:“还真有古怪……要论年纪,李藏的儿子年纪不小了,可孙子还真是……哎呀呀……”
祝缨道:“不好乱猜呀,看来我真要跑一趟了。”
“何必是你?再说了,以什么名义拿人呢?就凭我们没头没尾的猜测?对别人可以,没有确实的供词,就拿个小郎君,不好办。那边审了这些日子竟没有审出来这件事,也是很古怪的。那些个侍女,嘴怎么能这么严的呢?你别沾这个事才好。”
祝缨道:“可惜已经沾了。”
两人都很踌躇,左司直的发现不能说没用,但是也很难有用。
就在他们商议的时候,该知道变故的人也都知道了。
郑熹把事情给扛了下来,他抢先去见陈相,先发制人,向陈相抱怨他给自己丢了这么大一个变故:“早知道有这样的内情,我是怎么也不敢应命的!”他还真有点后悔,因为知道了李藏和陈相的关系,所以多事暗示了陈相,结果惹出这么个结果来。
郑熹平这个事儿也是有代价的。他还得跟地方上的官员扯皮、扛着刑部的最终验核呢!他把这事儿交给了祝缨,祝缨是他要栽培的人,万一因为这件事把祝缨也被问个办事不力给耽误了仕途,那他就亏大发了!而事情确实是因为祝缨安排了个人把脉给捅出来的,陈相记不记仇,还真不好说。
要他埋怨祝缨多事,他还真埋怨不起来。毕氏不是省油的灯,这事接得大意了!
还不如一开始就什么都不说正直一点呢!
如今得不偿失,他决定及时止损。
陈相也吃惊:“怎么真有这样的事吗?”
“御医摸的脉。”